北京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要立足京津冀協同的背景之下探索發展的有效路徑,本文通過對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新型儲能區域發展模式進行研究分析,對北京提出有益借鑒。
一、國內重點區域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模式
(一)長三角地區——多元驅動、協同共贏的發展模式
打造差異化的產業布局。長三角地區上下游產業鏈配套完善、科教創新資源豐富、資本市場活躍、支持政策頻出,成為我國新型儲能產業重要集聚區,一批產業鏈龍頭及創新企業在集群土壤中孕育壯大,為長三角打造全鏈條的未來能源裝備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表1 長三角地區新型儲能產業重點布局情況
表格信息來源:北國咨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多元競合”技術路線加速發展。長三角地區高校數量眾多,研發單位分布相對廣泛,各個省都在積極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聚焦各自重點領域突破產業技術瓶頸,區域新型儲能技術多元發展、加快迭代,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表2 長三角地區新型儲能科技創新情況
表格信息來源:北國咨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多場景融合探索新型商業模式。長三角地區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在智能電網、電動汽車充電站、數據中心和工業園區等多個城市運行場景均催生了大量的能源需求。推動儲能技術與區域城市運行多層面深度融合,有效地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為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探索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如浙江省工商業儲能積極推進合同能源管理或融資租賃等商業模式,在政策補貼加持下,浙江省已經成為目前國內工商業儲能投資“最熱”的地區。安徽省在光儲產業領域具有較強的場景示范引領作用。上海在探索新型儲能應用場景方面的先行先試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如“數據中心+儲能”領域的騰訊青浦數據中心光儲項目、“商業綜合體+儲能”領域的緯景儲能零碳智慧綜合能源中心等都在全國具有重要示范引領作用。
持續創新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從產業鏈的聯動看,長三角地區形成區域間產業合作,如江蘇聚焦儲能設備制造,浙江輸出系統集成技術,安徽重點在光儲配套,上海主導研發與國際合作。長三角各區域積極推動政策與標準協同,如上海在碳足跡管理體系、碳金融產品、跨區域綠電交易機制等方面為長三角電力互濟提供了示范。安徽牽頭編制長三角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方案,協同打造長三角綠色儲能基地。從下一步發展來看,長三角將在產業鏈、創新、示范場景、要素保障等方面深入合作,進一步推動長三角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珠三角地區——以市場機制激發產業“百花齊放”
珠三角是國內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最早、產業覆蓋最全、最成熟的地區之一,覆蓋了新型儲能產業鏈各環節。作為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珠三角電力市場需求旺盛、峰谷電價差較大,為新型儲能市場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性條件。
積極打造儲能產業“鏈主”企業。新型儲能產業具有跨領域、技術密集、人才密集、資金密集的特點,且門檻較高,廣東省以政府、國資、國企牽頭積極布局鏈主企業,打造產業生態。廣東省工信廳2023年4月批準成立廣東省新型儲能創新中心,采取“公司+聯盟”的模式運行;廣東新型儲能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由南方電網電力技術有限公司、珠海冠宇電池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投資成立,以打造“研發-測試-中試-實證”為一體的產學研用創新主體為目標;2023年7月,廣州產投集團聯合廣州發展、廣州工控等產業集團和上市公司成立了廣州儲能集團,統籌推進廣州儲能產業投資開發,打造儲能產業“鏈主”企業。
創新市場模式,激發儲能市場新活力。“新能源+儲能”的模式有效疏導了新型儲能成本,加速儲能市場化進程,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發電項目配置儲能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提出2025年及以后首次并網的風電、光伏項目,要按照相應的比例、時長配置新型儲能,隨著更多“新能源+儲能”應用順利并網、積極入市,廣東新型儲能市場將得到進一步拓展。同時峰谷電差價激發市場活力,截至2025年5月,廣東省珠三角五市的峰谷電價差達到1.3664元/千瓦時,持續位居全國前列。較大的峰谷電價差讓配儲用戶獲利,有效提升了儲能的經濟性,激勵了用戶配儲積極性。
區域協同布局,打造新型儲能產業集群,有效提高新型儲能技術轉化率。廣東對新型儲能產業進行統籌布局,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極大提高了技術本地轉化率。以深圳市為例,由于產業轉型升級、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土地資源緊缺等原因出現了制造業外遷的現象,珠三角地區成為深圳市制造業企業外遷主要承接地,東莞、惠州已成為新型儲能產業布局的重要一環。深圳市產業轉移溢出效應突出,逐步形成深圳市與周邊城市“總部+生產”的發展格局。為擴充產能,深圳市新型儲能企業“遷移”基本都落在深圳市的輻射半徑范圍內,與總部關系緊密。這種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相結合的模式,為廣東儲能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推進儲能“出海”,開辟全球市場。廣東儲能企業正在構建“廣東總部+海外基地+全球網絡”的經營格局,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針對性的政策,為儲能企業出海提供了有力支持。《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鼓勵新型儲能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廣東儲能產品、技術、標準、品牌和服務走向國際。同時廣東省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具有豐富的對外貿易經驗,廣東儲能企業更早捕獲到海外市場先機,前瞻性布局,搶占市場。廣東省的儲能企業在技術方面也搶在行業前列,這為產品順利“出海”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如億緯鋰能已建成美國區域總部、馬來西亞工廠、匈牙利工廠等海外基地,寧德時代、比亞迪、瑞浦蘭鈞等企業也通過海外建廠、技術合作、市場拓展等多種方式,加速全球布局。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北京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的啟示
“十四五”以來,尤其是近兩年來,京津冀三地各自相繼出臺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的實施方案/支持政策,從技術創新、場景應用、項目落地等方面給予引導和支持。從三地政策關注重點來看,北京重點在技術研發和場景應用方面發力,天津大力支持獨立儲能電站建設,河北在電源側、電網側儲能給予了大力支持,三地差異化發展趨勢逐步顯現。從目前三地產業發展來看,北京技術創新優勢凸顯,天津將儲能納入“制造業立市”戰略,河北落地了多個新型儲能國家示范項目,產業基礎各具優勢,資源稟賦充分互補,已具備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基礎條件?;陂L三角、珠三角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經驗來看,對北京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做強產業鏈頭部鏈主企業。支持明星企業繼續做大做強,加快培育龍頭企業,推動北京市新型儲能產業提質升級。借鑒廣東新型儲能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儲能集團等發展模式,發揮北京新型儲能技術水平領先、金融環境優渥、能源央企聚集等優勢,積極推動央企、市屬國企、金融平臺、產業聯盟、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成立一體化合資公司,聚合各方優勢,強化合作,實現儲能企業在應用場景、協同研發以及資本等層面的融合發展。
二是強化京津冀三地政策協同。主動發揮北京在京津冀三地儲能產業協同發展中的牽引作用,聯合津冀相關部門共同制定新型儲能產業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明確聯合攻關關鍵技術、共建應用場景、共享市場資源等合作方向。成立京津冀新型儲能產業聯盟,由三地分管部門牽頭,聯合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參與,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探索區域性標準、共享機制的試點,建立區域儲能專利池,降低技術轉化壁壘。推動應用場景共建,如京津冀虛擬電廠試點、共建京津冀儲能大數據平臺動態監測產能布局等。布局京津冀儲能回收網絡,建立退役電池跨省溯源與梯次利用體系。
加強儲能“出海”等專業服務賦能。充分發揮北京市專業服務優勢,針對新型儲能企業“出海”等需求,鼓勵發展針對海外市場的檢驗檢測認證、市場調研、金融支持、法律法規、人才管理等專業服務,加快引育一批專業化、國際化的儲能“出海”專業服務機構。依托中國(北京)國際儲能產業展覽會、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等,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打造儲能產業國際性展會品牌。
參考資料
1.《長三角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白皮書(2024)》,上海中創產業創新研究院聯合上海未來產業新型儲能專委會等協會及企業聯合編制
作者介紹
黃曉潔
中級經濟師
長期專注研究新能源領域,深度參與北京市、區多項新能源領域重點項目的咨詢工作,多次獲得優秀咨詢成果獎。
編輯:張 華
審核:劉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