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各行業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平臺企業1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新型舉國體制等優勢,在規范引導和促發展政策支持下,發力深挖核心業務潛力,廣筑業務生態圈,在業績增長、技術創新、拉動消費、吸納就業方面取得了領先于經濟大盤的突出成績。平臺企業作為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持續迸發的發展活力,助力國民經濟穩步向好發展。今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頒布,進一步肯定了民營經濟在帶動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法律保障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為民營企業放心投資、專心經營、安心發展營造了更為積極的環境。下一步應進一步完善平臺企業支持措施、加大底層技術研發支持力度、強化企業“走出去”政策支持,充分釋放平臺經濟發展潛力,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一、平臺經濟較快增長,釋放高質量發展動能
(一)平臺企業持續較快增長,多點開花亮點紛呈
平臺企業發展亮點紛呈。一是頭部平臺企業近年增速遠高于傳統行業。營收方面,2021—2024年,10家頭部平臺企業2營收從3.66萬億元增長至5.31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達13.3%,遠高于同期制造業年均復合增速(4.67%)。根據平臺企業年報,2024年多家企業展示了整體向好的經營狀態。拼多多全年營收同比增長達59%;抖音、美團營收分別增長30%、22%;騰訊、阿里、京東、滴滴、快手營收增長均介于5%~15%之間。利潤方面,美團2024年凈利潤相較于上年增長158%,拼多多、快手、京東、騰訊利潤同比增長分別達到了87%、72.5%、71%和68%。二是人工智能業務成為新引擎。AI正在成為推動企業增長的關鍵動力。2024年,百度智能云AI相關收入同比增長近3倍。2025年第一季度,百度智能云同比增速達42%,AI相關收入保持三位數增長。快手的可靈AI全球用戶規模已突破2200萬,月活用戶數量較初期增長25倍。三是海外拓展取得顯著成效。平臺企業深度參與海外競爭,國際業務成為第二增長曲線。據中國互聯網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互聯網綜合實力前百家企業境外互聯網業務收入達407億美元,同比增速達113%。其中,抖音2024年國際業務收入達284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3%。
(二)平臺企業成為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
自身科技創新方面,平臺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1—2024年騰訊、阿里、螞蟻、拼多多、百度、快手、美團等7家頭部平臺企業研發投入從1874億元增至2186億元人民幣,2024年平均研發投入強度達9.3%,遠超全國平均水平3。騰訊持續加大人工智能、芯片方面大模型研發及產品創新,2018年至今累計投入3403億元;百度聚焦AI、自動駕駛、智能云等領域,2021年至今累計投入898億元,平均研發投入強度達17.4%;快手聚焦AI領域,推出了多個大模型及相關應用,2021年—2024年,平均研發投入強度達12.8%。
創新生態構建方面,平臺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培育和技術擴散的有力推動者。企業培育上,平臺企業聚焦前沿硬科技和未來產業開展前瞻性布局,投資覆蓋具身智能、芯片、自動駕駛、合成生物、新能源等多個前沿領域,培育孵化創新型科技企業。如美團投資宇樹科技、普渡科技等多家機器人制造企業,支持相關企業開展科技研發。技術擴散上,大型平臺企業開放共享技術資源,實現產業鏈協同發展,構建起技術創新與應用共生的生態體系,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抖音豆包等多家大模型紛紛免費開放服務,并逐步推動大模型開源生態建設,加速技術傳播。
(三)平臺經濟成為促內需、穩就業的重要引擎
助推消費增長,暢通經濟“內循環”。平臺經濟已成為拉動經濟回升向好的重要支撐力量,在新型消費中成為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9萬億元,同比增長3.5%。同時期全國網上零售額15.52萬億元,占比超三成,并以7.2%的增速,成為消費增長的顯著貢獻因素。
充分發揮就業“蓄水池”作用,廣泛吸納就業。依托平臺的靈活就業人員總體規模持續擴大,調查顯示,依托互聯網平臺的靈活就業人員達8400萬人,占全國城鎮職工總數約20%,已成為靈活就業的主力軍。美團和餓了么企業財報顯示,2024年兩家頭部平臺外賣騎手合計超1200萬人。2024年網約車平臺年活躍司機增長24%,達到近1800萬人。同時,平臺企業新業態新模式創造了大批新就業崗位。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快手平臺共帶動4320萬個就業機會,催生174個新職業。其中,電商直播GMV每增長1億元,可新增就業約1200人。
二、平臺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原因分析
(一)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消費需求結構升級為平臺經濟發展創造機遇
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為平臺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方面,國家充分發揮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加強對重大科技創新的引導,凝聚和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社會資源,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關鍵領域實現技術領跑,為平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國家通過布局建設5G基站、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構建了全球領先的數字底座,夯實了平臺經濟發展的硬件基礎。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平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我國擁有全球最多的網民和移動互聯網用戶,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10.29億人,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9.74億人,網上零售額、移動支付普及率穩居全球第一,并已連續十余年穩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最大網絡零售市場。
消費需求和結構升級為平臺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創造豐富場景需求和海量數據資源。隨著居民消費需求和結構不斷調整,新的市場空間還在不斷拓展,新型消費趨勢愈發顯現,消費需求從傳統“逛、吃、買”升級至線上線下融合的各類創新消費體驗中,為平臺經濟發展提供了諸如上門經濟、體驗經濟等多樣化的應用場景需求,以及海量數據資源。
(二)規范引導和促發展政策持續激活平臺經濟發展潛力
規范引導推動平臺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持續加強頂層設計,總結實踐經驗,強化政策引導,陸續出臺一系列重要文件,為平臺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系統性的制度框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治局會議,多次明確支持平臺經濟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方面大顯身手。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騰訊、阿里巴巴、美團等多家平臺企業出席,會議顯著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引導整個社會形成關于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正向預期。
促發展政策進一步激活平臺經濟發展潛力。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促發展的政策舉措,推動國內經濟復蘇步伐加快,也帶動了互聯網平臺企業的業績持續增長。2024年,中央向地方下達了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據商務大數據監測,以舊換新政策出臺后,AI學習機、手機等數字產品增長127.9%和15.4%。平臺企業作為線上以舊換新的主要載體,2024年國補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超過10%。
(三)企業深挖核心業務潛力、擴大業務生態圈實現穩定增長
核心業務領域,深挖消費市場、推進全球化滲透破解增長難題。當前互聯網行業流量紅利逐漸消退、行業競爭加劇,國內市場逐漸走向存量競爭階段,企業圍繞核心業務領域在下沉市場、國際市場積極布局,展開錯位競爭。例如,為開拓國內下沉市場,抖音電商通過優化產業帶供應鏈,2024年實現154億單產業帶地區商品銷量,貨架場景訂單量同比增長70%。全球市場上,滴滴已開拓14個國家出行業務,2024年國際出行業務總交易額達913億元,連續四季度增速超30%。
生態構建方面,“平臺+生態”模式帶動行業整體發展。橫向上,互聯網企業以核心業務做支撐,不斷進入新業務領域,鍛造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整體競爭力。縱向上,企業投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立緊密聯動性,搭建服務于主業的產業生態系統,構造起具有影響力的體系化競爭力,進而帶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如美團以外賣業務為原點,橫向切入到店、酒旅、出行、社區電商等領域,形成“超級APP”生態。同時,通過投資并購和技術自研,打通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全鏈條,構建了“供應鏈-支付-配送-技術”四位一體的產業生態。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完善平臺經濟支持措施
加大消費刺激政策力度及精準性。加大“兩新”政策支持力度,將更多市場需求廣、更新換代潛力大的產品和領域納入政策支持范圍,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推動“全國領、省內賣”,釋放消費潛力。打通地域限制堵點,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放開消費者收貨地址僅限本省地域限制,支持不同注冊地的市場主體公平參與各地以舊換新,不得以銷售企業注冊地為由限制企業參與本地以舊換新。
健全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明確數據安全、算法應用等規則,加強各部門協同,避免重復監管。堅持“包容審慎”監管理念,對平臺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設置科學管理的“觀察期”,擴大先行先試范圍。探索“觸發式”監管,無事不擾;依法依規、依據經濟運行規律探索柔性監管、首違不罰、輕微免罰等制度。強化溝通,搭建政企常態化交流平臺,通過多元形式解讀政策,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及時響應企業訴求,為企業發展提供清晰指引和穩定預期。
(二)加大技術研發落地支持力度
支持平臺企業加大創新投入。積極發揮平臺企業在關鍵技術攻關中出題者和答題者的作用,推薦優質創新型平臺企業申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平臺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戰略任務。強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力度,加強基礎性研發,鼓勵有條件的平臺企業在顛覆性、共識性強的技術前沿深化基礎研發,并參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開放新技術落地應用場景。建立常態化應用場景清單征集、發布機制,統籌各部門場景需求。推動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合作,促進需求對接。布局建設一批應用場景創新試驗區,推動應用場景集中布局、集中展示體驗、政策集中支持。定期召開產業對接會,引導頭部企業或先行試點企業輸出技術案例與成功模式,帶動上下游共同發展。
(三)健全企業“走出去”政策支持體系
強化企業海外合規風險意識,提高本地化能力建設。在依法合規開展境外投資與經營基礎上,引導平臺企業健全完善海外投資風險管控和監督機制,增加海外風險管控投入。加強對平臺商家關于數據安全、商品合規、知識產權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普及,營造公平有序、健康持續的平臺經營環境。
加強數據安全法規政策指導與協調。加強對各國數據法規的研究,指導平臺加強在隱私數據保護、境外數據轉移、境內數據存儲等方面的數據管理制度建設,確保符合當地數據法規要求。加強與各國開展個人隱私數據規則協調工作。支持行業協會等第三方機構與當地組織建立數據安全法規信息交流平臺,為企業提供數據合規咨詢服務,協助加強數據合規管理監督。
數據來源
1. 根據《關于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平臺經濟是指以互聯網平臺為主要載體,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驅動力,以網絡信息基礎設施為重要支撐的新型經濟形態。平臺企業是平臺經濟的重要參與主體。它以雙邊市場為載體,通過為用戶(買方和賣方)提供商品交換、信息等服務,促使雙方達成交易,實現需求和供給的有效匹配。
2.10家頭部平臺企業分別為抖音、騰訊、阿里、螞蟻、拼多多、百度、快手、美團、京東、滴滴。
3.據全國工商聯發布“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和《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民營企業500強平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66%。
作者介紹
趙艷紅
咨詢師
長期專注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及新業態治理領域,參與并負責多項產業研究、政策研究、重大項目咨詢等,形成多項產業研究報告、政策建議及項目咨詢成果。
編輯:張 華
審核:趙佳菲